close

1323684943-2829599436_n

 

上個月底手滑買的其中一本書,3/30連同其餘兩本去小七領回來了,然後在隔天利用奶奶回中醫看診復健+推拿的時間,看完了。前後約莫兩小時。

這是一本淺白直言,好像姊妹掏聚餐順便聊新屋裝潢的書。

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書籍內容。

 

專業的設計師寫書當然是寫來很專門的、材料多變的、風格多樣貌的,甚至可以舉例出許許多多在空間中畫出新空間的設計方案,可是看過之後多半那些方案是沒辦法自己來做的,又或者是覺得看不出來屬於自己家的獨特點在哪裡,又或者是搞不清楚究竟符不符合自己的需求。

裝修房子方面,台灣人習慣找設計師或裝潢公司,雖然說出了自己的需求,然而設計師說「這裡加個櫃子好、那裡打個牆更開闊」常常乍聽好像很有道理就迷迷糊糊的點了頭下去,裝修好看起來是蠻賞心悅目的,住進去才發覺打了牆好像少了些隱私、加了櫃卻反而堆了更多不必要的垃圾等等。

結果事前做功課看的那堆書好像沒看,在設計師事務所討論的那些時光好像做夢,眼前嶄新又好像哪裡不便的新房卻是真實的了。

 

我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在於──這本書走的是「分享」路線。

作者以自己裝修新家為例寫書,把買下來的原況、裝修中的敲敲打打、裝修後的成果等,一一拍照記錄下來,一個空間幾張圖片幾段在過程中發生的插曲、解決方法、完成後的感覺或新萌芽的其他想法等等的文字說明輔佐,這樣就是一個章節。

於是讀者與作者透過此書重疊,心態上、感情上、精打細算上都一樣站在屋主的角色,讀來更有親切感、同理心,而且也更能準確掌握裝修時可能會遇到的很多事情。甚至哪些部份的工程結束後餘下的剩才應該開口向工班討留在身邊做另外哪些利用,都還在各個章節最後附了兩頁像「單元複習」的整理筆記,實在是佛心啊!! 

就連我所謂科班出身的人都從中學習到很多很多。

尤其我學習到做設計的大技巧「角色互換」:如果房子是我自己要住的? 這樣子的角度去切設計觀點,真的會發現很多在學習過程中,科班已然習慣的設計手法與現實屋主感受度兩者期間的落差,乃至思索改良方法甚至跳脫做出創意新設計而不致淪落為匠氣設計師啊。

 

最後我也得承認,其實當初將這本書放入購物車是衝著最末公開的那工班名單。

有許多都是透過同一個事務所配合的工班,再來則是網路上的拍賣賣家,還有作者自己的親友團情義相挺。我個人是認為這名單還算有誠意啦~分享那麼多私人心得與布置想法,替設計事務所及工班打打廣告不為過,拍賣上的好賣家也轉介出來了,親友團總還有給個代表聯繫窗口;雖然不是我原先預想的那種,表格式報表,可以一間間打去估價接觸,但不無小補,也可以參考用。總之名單整體還不錯用。

 

但我認為本文內容更勝名單了。

翻著愉快、實用,像讀一本故事。

淺白直言,好像姊妹掏聚餐順便聊新屋裝潢的書。

我個人真的很喜歡這樣的書籍內容。

 

p.s 我不打廣告,純個人感想。關於書籍請自行goog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ny 的頭像
    Jenny

    P.J

    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